台灣近年網上的熱門政治議論,包括各級選舉與公共政策討論,常被報紙或電視新聞媒體引用而放大社會影響力或關注度,社群平台或大型網路論壇因而被視為是當代政治公關/行銷活動的兵家必爭之地;政治公關公司以及社群平台經營者也以能動員「網軍」、「帶風向」以及「精準投放訊息」成為政治過程中的利害相關者(stakeholder)。
(1)評估網上政治公關活動的效果(10%)
網上政治公關活動有「政治溝通」(political communication)及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效果。
Ranney認為「政治溝通」的目的在影響民意對公共政策的看法,民住政府在與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進行政治溝通時,必須同時做到回應(responsiveness)與責任(responsibility)兩項任務,「回應」是希望政府能以Grunig所提倡的「雙向對等性溝通」(two-way symmetric)的方式與民眾溝通,而不是「上對下的不對等性溝通」。「責任」任務是確保公共決策環境的自由、公正及開放,避免人民思考與表達的自由受到妨礙。
議題設定效果最先由McCombs和Shaw所提出,他們發現大眾媒體在公眾政治認知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媒體的報導塑造了公眾的認知角度和認知程度。而後續的研究也發現到,不同媒體之間有媒體間的議題設定(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新媒體對傳統媒體也有效果,有時候能將新聞議題擴散到傳統媒體上。
因此,網路政治公關、網軍、帶風向、精準投放訊息在網路上的議題操作,有時候也會影響到主流媒體對於議題的重要性的判斷,主流媒體也會找網路上熱門的議題當作靈感來源來開發新聞靈感來源。
(2)討論閱聽人是被新媒體充權(empowered) 或相反(10%)。並請舉一(限一)政治事件的網上公眾討論為實例,簡述你曾親身經歷或觀察的現象,以支持你前述二子題的論點(5%)。
新媒體賦權(empowered)是新媒為媒介使用者所建構出的新的社會關係網路,以及其所帶來的新的賦權機制。
這種新的關係網路使少數群體、邊緣群體、弱勢族群能夠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賦權會激發個體找尋自身的價值,並給予他們進行公共討論、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力與能力。
筆者認為新媒體可以為少數群體、邊緣群體、弱勢族群賦權,以同性婚姻運動為例,以前,同志不敢在公開場合談論同性婚姻,網路賦予了同志題進入公共領域的權利,因著網路的匿名性(anonymity),同志在發表意見的時候,較不用擔心被出櫃,網路論壇成了同志關心同志議題的聚集地,並在二零一九年,台灣通過了同志婚姻合法化的釋憲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