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 offering VR headset

創新傳播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傳布研究是研究創新(innoovations)如何擴散到整個社會體系,從而廣為人知的社會過程。創新傳布則將研究焦點置於創新被採納或拒絕的最後階段研究。

創新的定義

傳布研究中最早當屬羅吉斯(Everett Rogers)。在他的《創新傳布》(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中,羅吉斯試圖修正早期有關創新決定過程的理論,並且啟發了近年來這方面的許多研究。他曾將創新定義為凡被個人、團體乃至社會看成新的思想、發明獲東西,都算是創新。

創新可能被採納的特性

  1. 相對利益(relative advantage):「創新」被認為優於舊事物的程度
  2. 相宜程度(compatibility):「創新」與潛在採納者價值觀念、過去經驗及需求相符合的程度
  3. 複雜程度(complexity):「創新」易被了解及使用的程度
  4. 可試程度(trialability):「創新」可供試用的程度。
  5. 可察程度(observability):「創新」可被觀察的程度。

羅吉斯認為:「大體上,創新的相對利益、相宜程度、可試程度、可察程度越高,複雜程度越低,人們越容易採納。」

異質性與同質性

傳布(diffusion)可定義為推廣創新的傳播,先前討論兩級傳播時曾發現,意見領袖與其追隨者在背景屬性上非常類似,傳布研究把這種情況成為同質性(homophily)互動的雙方在某些屬性非常類似,然而,在創新傳布裡,異質性(heterophily)的問題也常出現,傳授雙方在互動時,往往會有許多不同的屬性,傳、受雙方的異質性,在「創新」的傳布中尤其明顯,因為創新的傳播者與受播者往往差異極大,欲得到有效傳播並不容易。

創新採納決策過程

決定採納創新的過程,常涉及個人決策的心理過程,包括以下五個階段:

  1. 知悉(knowledge):接觸有關「創新」的資訊或了解及功能。
  2. 說服(persuasion):形成對「創新」的態度。
  3. 決定(decision):選擇採納或不採納「創新」。
  4. 執行(implementation):使用或是用「創新」。
  5. 確認(confirmation):強化或打消原先的「創新」採納決定。

羅吉斯一個人或團體採納「創新」的速度,將人劃分為五類:

  1. 創新者:個性冒險大膽、勇於嘗試創新、較一般人俱萬國性。
  2. 採納者:社會地位較高且較能在意見上領導他人者。
  3. 早期多數:行事稍謹慎、常與他人互動,但顯能在意見領導別人者。
  4. 晚期多數:行事多疑、多因經濟上的必要或承受過多團體壓力才採納「創新」者。
  5. 落伍者:緬懷過去、見識廣、幾近孤立的故步自封者。

「結果」(consequence)是指個人或社會體系採納或拒斥「創新」所發生的一些變遷程度,羅吉斯列舉出創新傳布三種不同的結果:

  1. 可欲的或不可欲結果:「創新」的效果對社會體系而言是一種正功能或反功能的。
  2. 直接的或間接結果:「創新」導致的個人或社會的變遷是一種立即的或非立即的。
  3. 預期的或非預期結果:「創新」所帶來的變遷在社會成員的意圖之內或意料之外。

羅吉斯指出,不論動機如何良善,科技帶來的結果並非全是好的,可能有些創新會帶來汙染、

傳播的通道

傳播的通道可以是人際傳播或大眾傳播,傳播的來源可以是「地域性」(localite)或「萬國性」的人士

  1. 萬國性:萬國性傳播通道源自於社會體系之外。
  2. 地域性:地域性傳播通道則內發於社會體系。

研究顯示,這些傳播通道再傳布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大眾傳播很快地將訓息廣布到大量的閱聽人手上,但只能改變預存態度較弱的人,人際傳播提供雙向的資訊交換,並且比大眾傳播更能改變閱聽人的既存態度,人際傳播來源在傳播時,可以隨時增加資訊或以更明確的方式陳述論點,並且較能克服閱聽人的種種心理及社會障礙(例如:選擇性接觸、注意、感知及記憶;團體規範、價值等),在創新傳布過程中,大眾傳播通道及萬國性的傳播來源,相對上在知悉階段(Knowledge stage)較重要,人際傳播即地域性的傳播通道,在「說服階段」(persuasion stage)比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