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corn

下意識感知理論 subliminal perception

「下意識感知」(subliminal perception)認為人們會受無法察覺的刺激的影響。此技術的應用引人爭議,效果備受質疑。下意識投射公司的魏卡瑞(James M. Vicary)在投影機上極快速度播出吃爆米花、喝可樂等訊息,結果銷量增加,他認為下意識廣告(subliminal advertising)可以享受更多娛樂時光,免受廣告打擾。有人擔心下意識廣告會被誤用,驅使人們違抗意志的喝酒嗑藥,所以下意識廣告在澳洲及英國被禁。

早期的研究者

齊氏(Wilson B. Key)最具代表性,其著作如《下意識誘惑》(subliminal seduction,1972)及《媒體性剝削》(Media Sexploitation,1976)認為大眾媒體訊息及廣告充滿性暗示,這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暗示,可稱作訊息中的「嵌意」(embeds)。觀眾在接觸廣告訊息時,受到這些嵌意的影響,從而產生購買的衝動。不過此說法也飽受學界批評

下意識訊息自助

下意識訊息自助(subliminal message self-help,SMSH)的錄音帶每年銷售額高達五千萬至十億美元。通常包含古典音樂或浪濤拍岸聲宣稱具有療效的訊息灌注在其中。這類商品宣稱療效,消費者認為只要持續收聽一段期間,自動產生想要的療效。

知覺門檻

後續的研究認為下意識感知發生在知覺門檻(threshold of awareness)底層,晚近研究不認為有明確的知覺門檻存在(Wiener & Schiller,1960),每個人察覺到刺激的時間都不一樣,即便同一個人,在不同狀況下,察知事物的感官能力也有差異。另一方面,有訊息確實顯示,即便某些刺激未越過知覺門檻,人還是對這些訊息刺激有反應。

下意識感知理論對傳播學的影響

史班根(Spangenberg al,1992)認為「下意識感知」是「類似安慰劑」效果,受試者依照期望的方式處理資訊的結果,透過類似服用安慰劑的自欺過程,普雷肯尼與格林瓦(Pratkanis & Greenwald,1988)統合結論如下: (過去)缺乏可靠證據支持下意識訊息效果,如今情況依舊,較可靠的證據,則有如下限制:

  1. 證據只支持極低層次的認知效果,對廣告行銷業者用處有限
  2. 無法在大眾傳播實際環境裡應用
  3. 與下意識訊息相比,用上意識訊息(supraliminal)可能省事的多